導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形容,這正是中國綠色農業發展的寫照。綠色的、生態的,是高效益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我國出臺了哪些綠色農業發展政策?應該怎么落地與實踐?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糧食連年豐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產品等供給充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價,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環境亮起了“紅燈”。
化肥、農藥等投入品過量使用,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農膜回收率、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率偏低,海洋漁業資源持續衰退等問題伴隨而來,成為當前農業生態資源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
農業綠色發展勢在必行!
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總結
近年來,針對綠色農業,我國都出臺了哪些重要政策?
2016年12月,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首次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
中央一號文件 強調農業綠色發展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質量興農”,強調綠色發展要突出一個“綠”字,通過轉變農業發展導向,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管體制等四大措施推進農業的綠色發展。
國務院發布重磅文件,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
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文件,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意見》強調,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培育具有區域優勢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到2020年的四大類目標任務:
1、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高效——嚴守18.65億畝耕地紅線,全國耕地質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5個等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
2、產地環境更加清潔——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農膜回收率達到80%。
3、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
4、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全國糧食(谷物)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5億噸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占比明顯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
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
2017年5月,農業部宣布啟動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包括啟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農膜回收行動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實施綠色發展五大行動,有利于改變傳統生產方式,減少化肥等投入品的過量使用,優化農產品產地環境,有效提升產品品質,從源頭上確保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2017年12月,農業部與中國農業銀行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金融支持農業綠色發展工作的通知》,提出聚焦農業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繼續深化務實合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業綠色發展金融服務體系。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組織編寫了《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著力構建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體系,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
七部門聯合印發《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
2019年3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未來一段時期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規劃》指出,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4月3日,我國首個農業綠色發展綠皮書《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8》發布,該報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中心編寫。
2019年4月,農業農村部制定2019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工作要點,包含推進農業綠色生產 、加強農業污染防治 、保護與節約利用農業資源、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強化統籌推進和試驗示范五項內容。
2019年10月24日,農業農村部等8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公布第二批41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農業綠色發展的三大實踐途徑
1、倡導綠色種植和綠色生態養殖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深入開展“三減排”行動計劃,倡導綠色種植。在使用化學肥料,是依靠科技進步,引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是依靠新的商業實體和農業專業服務組織,加速肥料的轉化,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強宣傳培訓和肥料管理中的應用。
加強對抗生素和禁用化合物的監管,大力發展綠色生態養殖。加強教育引導,規范水產品生產經營,發揮職能部門作用,加強監督和聯合執法,提高畜產品和水產品的整體監管能力和水平,科學培育和現代化畜牧業。
在全國各省區中,四川率先實現了化肥農藥“零增長”。四川省主要做了三件事:
綜合防治。通過推進綠色防控、加強監測預警,通過生物、物理手段替代一部分農藥的功能,全年減少農藥施用量1600余噸。
有機肥替代化肥。遵循“種養循環”的傳統,打造示范區,一邊養地一邊用地,土壤變得更有活力了。
社會化服務。從體制機制創新上挖掘潛力,讓技術落地效率提升,讓農民施用有機肥的成本下降。
在浙江,為了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毅然對污染場戶動真格,劃定禁限養區,把生態消納或達標排放作為衡量標準,總共關停搬遷40多萬家養殖場。
如今,保留的6620家養殖場平均規模600頭以上,且全部納入了在線監管。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白沙村以前“砍樹為生”,發展旅游后,現在變成“看樹為生”,綠色生態資源成了美麗經濟。
河南平頂山市首創“百畝千頭生態方”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該模式被國家農業農村部專家稱為“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種養綜合效益是純種植的10倍以上。這種模式以養殖場為依托,通過沼氣工程,將豬場糞污無害化處理后的沼渣、沼液輸送到園區,給果樹和農作物當肥料,實現種養一體化、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循環發展。
江蘇既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大省,耕地復種指數也高,利用強度大,生產負荷重。江蘇在全國先行開展輪作休耕試點,而且把輪作休耕試點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總抓手,對培肥地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每年3月放第一季小龍蝦的蝦苗,6月份大蝦收走,然后種上水稻,再接著補充蝦苗。”盱眙縣大力推廣“稻蝦共作”模式。縣農委相關負責同志說,現在雖然只種一季稻,但被小龍蝦“親吻”過的水稻,米質更好,每斤售價能達5-8元,龍蝦畝產150斤以上,畝均純效益2000-3000元。
2、實施土地保護工程,加強流域管理
水土流失防治與土地資源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促進自然恢復;綜合監管體系和完善土地保護;加強對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監測法的研究;建立科學的耕作制度,土地生態保護完善的利益補償機制;營造農田防護林,采取坡改梯,返回退耕還林、水土保持、輪作、間作、休閑和減少耕作,耕作措施,全面推進土地保護工作,徹底解決土地治理問題。
黑土層不斷變薄、有機質不斷下降,犁底層變厚、土壤板結嚴重……近年來,東北黑土地上的這些問題日益嚴重。2016年底,農業部印發《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規劃(2016—2020年)》,要求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四省區選擇100個黑土退化典型縣,建設100個黑土地保護示范區。2015年,中央財政專項安排5億元資金支持東北地區17個產糧大縣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
農機深松整地,提升了土壤蓄水保墑和抗旱防澇能力,實現了糧食節水增產增收;又實現了秸稈全部還田,為秸稈利用找到了出路,解決了豐收后的“煩惱”。
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說,自2010年河北作為農機深松試點實施農機深松整地以來,取得了很好的節水增產增收效果,為全省糧食連續增產、建成一批噸糧市和噸糧縣提供了有力支撐。據統計,實施農機深松作業的地塊,小麥、玉米分別畝均增產9.69%和11.71%以上。
內蒙古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通過留住天上水,用好灌溉水,管好地下水,提高了土地產出,保護了自然生態,富裕了一方經濟。
內蒙古敖漢旗豐收鄉白塔子村將“三跑田”坡地改成了等高水平梯田,水肥不再流失。
“以前水澆地,現在水澆苗。”內蒙古自治區土肥站副站長林利龍說,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種類的需求規律和特點,配兌成的肥液溶入灌溉用水,采用淺埋滴灌方式隨水直接注入作物根區的土壤。
3、培養農業復合型人才
生態循環農業是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是關鍵。農業、生態和互聯網的知識是關鍵。目前許多大學沒有開設這門課程,復合型人才很少。因此,農業科研院所和涉農企業需要重點培育生態循環型農業人才。
青海青藏高原土壤因為超載過牧導致沙化,從2011年起實施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劃分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以草定畜,草畜聯動。從放牧改成舍飼圈養,靠的就是科技。
科技人員培育的老芒麥、冷地早熟禾、披堿草等,已成為青海牧草種植的當家品種。過去海拔高的地方只能種青稞和油菜,現在種牧草畝均增收300-500元。而且畝產是天然草場的四五倍,減輕了飼草短缺的壓力。”
各地實踐證明,中國發展綠色農業絕對不是減緩經濟發展速度,而是綜合效益的大幅度提高。